明師之道



明師之偉大不單是武功而更有高尚之思為氣節.魏老大女提及父親一往事. 2006年,曾有五臺山某住持致電我父親,稱讀了他於2000年出版的著作後,五年時間來不懈尋找父親的聯繫方式,終於偶遇中國人民體育出版社主編王潔(王潔后拜了魏老為師,成了其徒),得到家中電話號碼。該住持讚歎父親著作中所述的太極拳修煉心法,認為其理是與佛法完全相通的。住持認為父親傳承、弘揚此太極拳心法,其功德與弘法相同,故特表致意。

宇宙的道體是唯一的,故道家所說的道與佛祖所說的實相即是同一。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佛祖也說:實相、佛法是不可說的,甚至不可想的(“言語道斷,心形即滅”),道家能給出的只是入道的修煉方法;佛傳法四十九年,傳授的也只是修行成佛的法門。如此不妨推論,太極拳也正是入道的方便法門之一。魏老名言練拳,"不追,不過,不貪".正是練心經之法,放下一切才是真鬆,結果是通,成空.鬆,散,通,空. 靜,透空才能親與宇宙同體(正是現本之練拳心法).

從明理到體悟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中有云:“拳之一藝,雖是小道,然未嘗不可即小見大”。此語以謙遜的方式道出了太極拳藝的價值真諦:技近乎“道”,習拳的最高目的正是由技入“道”。此“道”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及“有物混成,先天後地……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名,字之曰道”。太極拳以習武而入道的原因並不難理解:太極拳本就是建立在太極論、陰陽哲學思想基礎之上的,隨著習拳者拳技的不斷提高,逐步領悟的,自然是“道”的至理。 魏老也曾說,如人不理法理而只練式子表演,他不會教,因免浪費時間,他會請那人另找他人. 魏老早教,不追,不過,不貪,其中不入恋形,由古至今很多人入了,成追,有些寫太極書者也是,形對我不重要,只有心法對才是重點,因不舒服的形又怎叫鬆呢,太極是意氣之功一種,也是入道一法,最终練静,透空,忘我為人最鬆時,氣遍通全身.最后為你所用,催人也是意氣之功。 拳的重點成功所在.知武德修身,把火性練化,不要拳越練越有火,反而用練拳去化火為無,將後天之力練柔,要內氣通,因用力是緊,有力則滯,阻氣通,除去傲性,鬥心,如練拳反增鬥心,是錯練,變快,不自覺練出了力來,更難達鬆靜,入化景. 能得其授教,真一生難求.

魏樹人傳
剛過了50歲不久的魏老, 卻遇到改變了他一生的事, 緣, 在1980年秋, 我與摯友一同前往拜見一位被稱京城太極拳隱士, 汪永泉老師, 摯友將我介紹給汪老, 我兩聽汪師講課二個小時, 就如晴天中的一声霹靂, 使我茅塞頓開, 恍然醒悟. 我習楊家太極拳30年之后的那一天, 我下决心抹掉前面30年所學, 一切從頭學起.

中國社會科學院(英語: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縮寫為CAS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最高的和最全面的國家級學術機構與綜合研究中心。在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國家社會科院組成專門的課題組,請曾親受楊健侯、楊少侯傳授、楊澄甫愛徒,身懷絕技卻不輕易吐露楊家太極真諦的汪永泉先生,講授楊式太極拳內功秘法,以求將楊氏太極拳的武學精髓保存下來。

最終,當年也邀請魏老入社科院, 寫下所教授, 因此成為課題組中的魏樹人先生得其口傳心授,與社科院研究員齊一編著出版了汪永泉講授的《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

由於該書首次披露了太極拳的內功心法習練門徑,在國內外武術界引起極大反響,它被中國社科院列爲重點文獻資料,更被疏理太極拳發展史的論者列爲太極拳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十大著作之一,不斷再版。

魏老現所註寫所教的太極式子理論,全都是收藏在國家社科院內的資料, 是中國太極文化的一種.